关于美术教案模板集锦7篇

时间:2025-07-22 06:09:09
关于美术教案模板集锦7篇

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
美术教案 篇1

课业类型:美术欣赏课;授课时间:一课时;一、教学目的:;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特有的信仰民俗氛围中,在;通过利用网络学习,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美术工艺作品;二、教学重点:;

(一)重点:;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的色彩、图案所包含的寓;

(二)难点:;1、如何让学生透过民间工艺的独特的

民间工艺美术作品(欣赏)

教材版本:岭南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、六年小学试用课本第六册 教学对象:小学三年级

课业类型:美术欣赏课

授课时间:一课时

一、教学目的:

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特有的信仰民俗氛围中,在农耕经济、手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。与人们的生产劳动、生活风俗、宗教活动需要紧密相连。

通过利用网络学习,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美术工艺作品,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悠久历史和及其享誉世界的、精妙绝伦的技艺,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意识。同时让学生到网上学习,开阔学生视野,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、人文精神;培养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、探索性学习的习惯。

二、教学重点:

(一) 重点:

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的色彩、图案所包含的寓意,并学习到网上查阅欣赏更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料,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。

(二)难点:

1、如何让学生透过民间工艺的独特的造型和色彩了解民间文化。

2、如何引导学生生动、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。

(三)解决难点的方法:

1、如何了解民间文化

(1) 教师以布老虎为代表引导学生欣赏民间工艺的色彩和造型。

(2) 以中国结为代表引导学生学会浏览民间工艺品网,并进一步了解民间工

艺中蕴涵的民族文化。

(2)让学生在网络中浏览,并根据教师提问来相互交流。

2、如何内化自己的所感所知

(1) 通过模拟活动环节:应聘民间工艺品解说员

(2)对外国记者的提问的反驳。

三、教学准备:

(一)教具准备:

1、第六册美术教材,网络课件。

2、布置好以椰雕工艺、中国结、云贵木娃、布老虎、泥制工艺等为主的民间

工艺品展台;

3、绘制好的课题及主要板书。

(二)媒体准备:

1、网络教室、电脑平台、40台供学生使用电脑。

(三)学具准备:

教材、学生使用电脑机、40根中国结绳。

四、教学方法:

观察法、讨论法、游戏法、情境陶冶法。

五、教学过程:

(一)、谈话导入,引入课题

(本环节目的:通过对真老虎的感觉和布老虎的实物的欣赏,让学生感受民间工艺品的特点,从而激发对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兴趣)

师:在我们的教室前面有一个漂亮的工艺品展,欢迎同学们随意参观欣赏。

(让学生在课前自由欣赏老师布置的展台)

这些工艺品都非常有特色,他们都来自于民间,被称作民间工艺品。有你喜欢的工艺品吗?它哪一方面吸引了你?

(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)

不但许多中国人喜欢民间工艺品,连许多外国游客不远千里到中国旅游,都喜欢带一两件中国民间工艺品回去。究竟这些来自“民间”的工艺品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?

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入中国民间工艺品世界,去感受一下吧!

(板书:课题)

(二)、欣赏民间工艺品。

1、初步感受民间工艺品的美。

(1)你们刚才看到的工艺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?

(学生通过观察,说出这些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材料)

板书制作材料:泥、布、纸、椰壳、绳??

教师小结:这些工艺品都是民间艺人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手工制作而成,与我们现代工艺品比较,他们的制作材料很普通,但有的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,他们能流传至今,并且受到中外游人的喜爱,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。

(2)深入了解民间工艺的特点。(教师指导欣赏)

请看屏幕:(教师打开视频文件,让学生欣赏一段布老虎的视频文件,引导学生感受民间工艺品的特点)

刚才欣赏到的工艺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?(布)这是来自陕西地区工艺品:布老虎。和真正的老虎相比,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?(更可爱、温顺、色彩更鲜艳、花纹更漂亮等)它们的造型纯朴、色彩明快、强烈,形象夸张,这不仅是布老虎的给我们的感觉,许多来自民间的工艺品都有着这样特点。

(板书民间工艺品的特点)

在过去,陕西地区的人家常为自己的小孩缝制一些带老虎图案的玩具和服装,用布做成的虎枕、虎鞋、虎帽随处可见,为什么陕西的人们对虎这么偏爱呢?在他们意识中,虎为百兽之王,能避邪求福,给人们带来吉祥,它体现了陕西这个地方独特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人情。

2、拓宽视野,增强感受。

1、对中国结的欣赏。(教师指导浏览)

不但陕西的布老虎是如此,许多民间的工艺品在色彩、图案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含义,现在让我们漫步到更广阔的网络世界去看一看。

(打开网络课件)

这是一个小小的民间工艺品网站,包含8种不同的民间工艺品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介绍,我们挑选其中一种来看看。

(1) 以中国结为例,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网页。

你知道它的名字吗?(中国结)你觉得它美吗?美在哪?你见到的中国结都有些怎样的造型?你经常看见它挂在什么地方?(家里的门上、的士的挡风玻璃前、做书包旁的装饰品等)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们会喜欢它呢?(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,造型精美,寓意着吉祥如意)

你知道为什么叫做中国结吗?

教师结合图文进行补充:中国结,是中华民族流行千载的手工编织艺术品。它的色彩选择中国传统的红色,象征着吉祥如意;在编织材料中又采用了传统的玉、珠、币等中国特有的材料,从编制内容来看。无论是“平安如意”、“双喜临门”等代表的吉祥文字,还是是“鲤鱼跃龙门”、“寿比南山”等图案,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。中国人是龙的传人,龙神的形象,在史前时代,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。“结”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、和谐,充满情感的字眼,无论是结合、结交、结缘、团结、还是永结同心,“结”给人都是一种团圆、亲密、温馨的美感“结”与“吉 ”谐音,“吉”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,福、禄、寿、喜、财、安、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。

< ……此处隐藏2279个字……

一、组织教学:

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摆放学习用具及材料,然后,安稳坐好。

二、复习:

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一个大圆圈,一个小圆圈。圆圈画得随意,不要求规范,只要求有大有小(也可画简单的物象如:大小苹果等),由全体同学评论哪个大,哪个小。

三、讲授新课:

1、提问:请学生到前边指着图象回答,为什么这个大,那个小?学生回答:这个圆圈占的地儿多,那个圆圈占的地儿少。

2、观察:

(1)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果、水碗、书等物。演示它们的容量、体积的大小。让学生鉴别和理解大与小。

(2)看书第4页彩图:画面中大的有什么,小的有什么?(学生齐答)

(3)总结:

大:就是占的地儿大、盛的较多。

小:就是占的地儿少、盛的较少。

(4)板书课题:大的与小的

3、教师演示:

(1)在黑板上挂8开演示底纸。选择不同颜色的废旧挂历纸,撕出一大块和一小块任意形纸片粘在底纸上。由学生区别它们

有大有小。然后差开颜色撕出大小不同柱形的树干,叠贴在已粘好的大小纸块上。

提问:画中贴出的纸块像什么?

学生回答:像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。

教师粘贴时注意:把大树和小树在底纸中安排匀称,把远近关系、遮挡关系安排合理。

(2)示意徒手撕纸方法。

4、布置作业:看书第5页范图,了解

作业意图。

(1)制作大与小,撕和剪均可。

(2)摆与组合。

(3)粘贴。(11分钟)

四、学生制作:

1、选材:从材料纸中选择四种或六种不同颜色的纸,将两种差别较大的颜色为—组,摆放在桌面上。

2、撕或剪:从每组色纸中各拿一块,分别制作出大块和小块。其中大块可以由几小块组成。用是一色纸制作出大小长条(1圆形或方形)纸块,仍按颜色差别,分组摆放。废纸屑团放在桌角。

3、摆放与组合:在底纸上摆放大小;颜色有区别的纸块组织成大小不同的树。J树干的高低分出远近。

4、粘贴:先粘摆放在画面上方的再粘摆放在下处的,以解决远近问题。粘贴时,少用胶水。

五、小结:

1、组织学生集体处理废纸,整理用具。

2、自我欣赏、互相欣赏作品。

美术教案 篇6

课时:2课时

教学目标:

1、认识邻近色,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。2、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。3、感受色彩的魅力。

教学重难点:

1、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。2、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。

教具学具:水粉颜料,毛笔,调色盘,笔洗,作业纸、报纸,抹布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组织教学:

二、讲授新课:

1、引导欣赏:(1)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 (2)出示课题——“色彩的和谐”。

(3)复习对比色,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。

2、目标发展:

(1)什么是邻近色?(出示色轮)

在色环上,相邻近的色彩,称为邻近色。如:黄——黄绿——绿

红紫——紫——蓝紫 黄橙——橙——红橙

(2)寻找邻近色(师生互动)

A、 家居图片B、 生活图片C、 建筑图片

(3)欣赏画家作品,找出邻近色,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:和谐

(4)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

3、作业: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。

三、学生作业,教师辅导。

四、作业展评

五、课后拓展:寻找邻近色的彩纸,用剪贴的形式表现色彩的和谐。

美术教案 篇7

一、活动目标

(一)知识与技能:

1、通过活动,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。

2、通过欣赏废物巧利用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。

3、孩子们通过动手折篮子的活动,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。

(二)过程与方法:

1、 通过活动,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。

2、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,说出环境的变化,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。

(三)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:

感受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,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。

二、活动重难点:

了解垃圾的危害、篮子的编折。

三、活动准备

1、学生对垃圾的分类进行调查。

2、学生对垃圾的危害进行整理,查找。

3、废旧报纸

四、活动过程

(一)、提问导入,渐入新知

教师分别向学生出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,一组环境被严重污染了的图片,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

(二)、探讨主题,变废为宝

1、师: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垃圾?(说说自己的小调查) 日常生活中,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:

一、有机垃圾:又称湿垃圾、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。包括:瓜果皮、蔬菜皮、变质食品、剩饭菜等。

二、无机垃圾:又称干垃圾、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。包括:废纸、废金属、废塑料、废玻璃、废织物(布料)等。

三、有害垃圾:又称危险废弃物。包括:废电池、过期药品、水银温度计、废油漆桶等。

2、了解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

师:那么,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到底有哪些危害呢?

我们通过上网了解到,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主要有:

第一、占地过多,同时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:如塑料100—200年。

第二、污染空气。塑料膜、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“白色污染”。 第三、污染水体。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,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、面包纸等,不仅造成环境污染,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,甚至会死亡。

第四、火灾隐患。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,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、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,造成重大损失。

3、认知冲突

师:看来啊,垃圾对我们人类的危害还真不少呢。那有什么办法减少危害呢?(揭示课题:变废为宝——废物巧利用)

那我们如何变废为宝呢?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?(两种途径,课件展示)

(三)、欣赏借鉴,观察学习

出示变废为宝的图片,感受他人的智慧的同时,接受变废为宝的理念。(课件展示)

(四)动手操作,集体评价

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,我们也来个废物巧利用呢?请看视频《废旧报纸折篮子》。同学们做。

随机评价几个同学的作品。

(五)、收获总结,拓展作业。

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呢?今天放学后跟家长一起做一个由废旧品做的小物件,咱们比一比哪个家庭做得好!

下课!

《关于美术教案模板集锦7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