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梦读后感(15篇)

时间:2025-10-10 08:30:09
红楼梦读后感(15篇)

读完一本名著以后,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,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。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红楼梦读后感1

桐阶月暗,连天衰草,岂独蒹葭;匝地悲声,无非蟋蟀。潇湘馆里,香魂一缕随风散,苦绛珠魂终归离恨天。忆颦卿种种,悲恨相续。

悲,如此绝貌,竟香消玉殒。初入贾府时,闲静似娇花照水,行动似弱柳扶风;心较比干多一窍,病如西子胜三分。能将古时四美之首西施比下,说黛玉有那“倾国倾城”的貌丝毫不为过,但在那”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”的贾府,寄人篱下的娇花没有遮蔽,终是变成残花。“两颧红赤”“颜色青黄”,病终的黛玉早已被折磨得容貌憔损,在冷冷清清的潇湘馆里,香魂归天,悲乎!再无容貌似其者!

又悲,伶俐才情,个性解放终是昙花一现。黛玉的俏谑正如薛宝钗所言:“世上的话,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,幸而凤丫头不识字,不大通,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。更有颦儿这促狭嘴,用‘春秋’的法子,润色比方出来,一句是一句。”正是颦儿柔弱俏黠,才使她在贾宝莺歌燕舞,花红柳绿的世界里成为皎洁的白月光。颦儿一去,再无人悲唱《葬花吟》;颦儿一去,《柳絮词》已成绝唱;颦儿一去,鲜花着锦的大观园也暗然失色。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,她赞红拂私奔的壮举,她悲五美凄惨的结局……一切都随黛玉的死,随风散尽,有如昙花一现,虽短暂,但也极致美丽。悲乎!再无才情似其者!

恨,木石烟缘终败于金玉良缘。一个是阆苑仙葩,一个是美玉无暇,青梅竹马,又惺惺相惜。如此天造地设,却有违于封建礼教。“金玉良缘”将两人拆散,“木石姻缘”碎了一地。常言道: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?可两人相隔的不是遥远的银河,而是一整个社会,两人奋力也摆脱不了的枷锁,跳不出的牢笼。上一世绛珠受甘露灌溉,下一世颦儿以泪还恩。可惜,再多的情也被羁绊。恨无常!

花落人亡两不知,红消香断有谁怜?呜呼哀哉!

教师点评:掩卷沉思,泪水长流。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,让我们感怀不已,用“悲恨”两字形容黛玉是很贴切的,其容貌才情超乎众人,却悲恨相续,你对黛玉的理解到位,文章语言也优美典雅,读来令人回味无穷。

红楼梦读后感2

自从识事起,我便听说了“四大名著”,而这《红楼梦》,便是四大名著之一,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,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,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,不得不叫我叹息。

林黛玉是这本书中核心描写的人物之一,我曾听别人提起,她的婀娜,她的悲伤,她的可怜。每个人对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,我们也无需去思考作者写着本书时想要表达的本意,因为往往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。只看她当初入贾府时所做的一切,便对她了解了大半。她是一个很温柔、讨人喜欢、顺人心意的姑娘,见到贾母便与贾母心灵相通,发自内心的哭泣,见到府上的姐妹会一个个施礼,吃饭时不愿坐在上首席位。她那么谦逊,温柔,善解人意,当然被长辈和同龄人喜爱。但她本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,为报宝玉的雨露之恩下凡至人间,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送与宝玉,她的恩人。所以她多愁善感,对一切可怜的都要同情,她又何时同情过自己的?她与宝玉相互爱慕,可是两个人的家世又不允许一切的发生,在那个时候,利益被看得太重了,重过一个人一生的幸福。由此,黛玉更加忧愁,而宝玉却娶了别人,黛玉听说后伤心欲绝,从此一病不起,这就丢了性命。她报恩的泪水全都还给了恩人,于是与世长辞了。

这本书描写人物都很精细,但我认为只需研究黛玉便可看清这个故事。一段纯洁的爱情,却抵不过金钱地位的诱惑;一位绝代佳人,却最终败在了家世上。爱情本无价,却还比不上一个家族的荣誉;一个人的生命,却还比不上利益。那个时代的传奇,和这个时代的悲剧又有什么不同呢?现在的人们,只会看着金钱、权利,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容易也最难获得的财富——快乐。人这一生啊,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吗?我们努力去追求的,不正是它吗?只不过它施了一个障眼法,让我们以为金钱、权力就能把快乐抓回来,但是它们不行。因为当我们拥有它们之时,快乐已然跑得太远、太远。所以,当我们还能把它追回来的时候,当我们还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美妙之时,请加倍努力,让快乐永远伴随你身边,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。

快乐,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。

红楼梦读后感3

时光荏苒,今天,再走到这潇湘馆时,已是人去楼空,地上只堆着一个破碎的,沉重的棺木。里面躺着闭月羞花的你——潇湘。

潇湘,你爱落红,江畔边你荷锄而归,采下一箩筐的残花。于是,你不也是一朵小花吗?你很安静,你喜欢静静的听落花的声音,喜欢悄悄地看花悄然落地,喜欢捡起落花,细数它那分叉的纹理,闻闻它留下的轻微的香气。看那荷锄而归的你,那一箩筐的残缺,不堪的花,正如今日躺在棺材里的你逐渐冰冷的容颜。

空对着,山中高仕晶莹雪,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。

潇湘,你才华横溢,晓畅诗书。你爱宝玉,记得你们一同葬花——花谢花飞花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。记得你们在寂寞的夜晚对诗,由侍女相送,记得你们互增手帕,你们一起,你们的爱情故事有目共睹,所有人都认为你们会在一起,可,人终究还是敌不过天。

枉自温柔和顺,空云似梦如兰,堪羡优怜有福,谁知公子无缘。

蘅芜的出现打破了这安逸的爱情,她处处不如你,她得不到宝玉的爱,达不到大家对她的祝福,她才华不及你,但是,她抢走了你的宝玉,抢走了原本属于你的幸福,抢走了你世界的一切。

你输了,彻彻底底的输了,因为你的懦弱,因为你的优柔寡断,因为你保持你那份谨言慎行,最终,他把凤冠霞披戴在她头上,一顶花轿断送了你,也毫无疑问的断送了你们的一切……

霜冷长河,蒹葭苍苍,伊人何在,独坐未央。

蘅芜根本比不上你,但她的才华也仅次于你,你为何不振作,你为何要败于宝钗呢?答案不在你那一句“宝玉,你好……”而是你没有一个快乐的心,如果可以放弃你的优柔寡断,放弃你保持的那一份谨言慎行,放弃你所有的多愁善感人生纵使有多番不称意,但是,也不应该总想着他,做一个快乐的潇湘,做一个快乐的黛玉。如果你发现当初的负心人不是真的而是你亲手葬送了这一切,你心里有没有一丝悔恨呢?

未若锦囊收艳骨,一杯净土掩风流。

火葬厂门口,你静静的躺在棺木里,待容颜成灰的那一刻,这应该是你是你知道“负心人”之后最想去的地方。

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

今天这潇湘馆已经不在了,但是,走到那个地方不免泛起了一阵涟漪,仿佛贾府还在,大观园还在,你们还在,原那红楼不过一场梦罢了。

但世易时移,物是人非,人事早已不同。

……

你说忧苦停息,寻芳清岗。

后来落花丁零,水涸潇湘。

红楼梦读后感4

谁是谁生命中的匆匆过 ……此处隐藏6933个字……头,何处有香丘”,悲哀着“三月香巢已垒成,梁间燕子套无情”,伤感着“花谢花飞飞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”,终落得“一缕香魂随风散,三更不曾入梦来”的凄凉结局。

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,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,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。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,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。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,苦不堪言,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,这不是切肤之痛,却是切肤之爱。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“满纸荒。唐言,一把辛酸泪”的感叹!

红楼梦读后感13

读罢红楼,心头涌上一股酸楚。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,红粉佳人香消玉殒,偌大的贾府早已人去楼空。那是一个繁荣时代的落幕,亦是一群妙龄女子的劫难。而当时那个冷月葬花魂的黛玉,可否安好?

我记得你清俊的容颜,记得你眼中的波光点点,记得你单薄孱弱的身躯,记得你过人的才识,记得你吟咏的《葬花吟》,记得你手捧落花和着泪水将青春埋葬。你是水做的女子,娇弱可人,多愁善感。阆苑仙葩、潇湘妃子,你是那个手捧诗卷、眼泪盈盈的女子。

你本是天上的一株仙草,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,转世下凡,发誓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。你与宝玉相爱,本该是一对神仙眷侣,却遭到贾府众人的反对。你本就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,你病倒了。突然有一天,卧病在床的你听闻了宝玉迎娶宝钗的消息,气急攻心,最终撒手人寰。

有人正燕尔新婚,有人却抑郁而终。偌大的贾府,在一片张灯结彩的祝福中,是否有人还会记得这个清高娇俏的女子?在一片对金童玉女的称赞中,是否有人会对这个佳人感到一丝痛惜?

“花谢花飞花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”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?”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”花落人亡两不知!终是佳人已逝,独留公子一人在凡间踟蹰。那个两弯笼烟眉、一双含情目的可人儿还是葬送在了贾府,葬送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。

黛玉,也许有人会说你只知柔弱,但我知道你清丽容貌下高傲的性格。你早年父母双亡、家道中落,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。本该小心翼翼如临深渊的你却清高不折,你以尖刻的话语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,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慨,以生命去维护爱情。你爱《西厢记》,追求被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禁锢的自由恋爱,与封建礼教对弈,以自己的生命祭奠黑暗的年代。

我在红楼一角遇到了你,遇到了那个眉眼盈盈的你,遇到了那个才气无双的你,遇到了那个冷月葬花魂的你。黛玉葬花,葬送了自己的青春,红颜已老,时光不复。我只愿你,还是那个浅笑倩兮的黛玉。

他年葬侬知是谁?

知是谁?

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!

红楼梦读后感14

又是一秋窗风雨夕,烟雨迷蒙,转瞬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,不解踪迹。只朦朦胧胧间,似听见:

“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”宝玉悄问。

“谁知她竟是个好人,我素日只当她藏奸“黛玉低眉言道。

这个“她”又是谁呢?原是那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宝钗。自黛玉同宝玉捧读了《西厢记》后,有感而发,于行酒令时,无意说出了一句“良辰美景奈何天”,宝钗心知肚明,却不告破,只私下里教导了一番。又于一日,陪黛玉解解闷,问问病情,同剖金兰,令其极为感动。

早先日子,钗黛两人嫌隙极大。一是瑰丽大方的牡丹,一是清秀灵逸的莲荷。四时如画的大观园,因她们的存在而春风洋溢。单论才思,各有所长;可若论性理,同言黛玉孤傲自许,宝钗则知书达理。况木石前盟终不比金玉良缘,自是形同陌路。

黛玉一梦只盼宝玉同己心,众人明己意,无数个不眠之夜,总难自遣。宝钗则盼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”,一入深宫,宠爱一身,可奈何梦难做主,亦随缘一生。两人虽诗词同心,却终隔一程山水。

秋,是万物更生的季节,是时候一语真情了。“你素日待人,固然是极好的,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,只当你心里藏奸。……细细算来,我母亲去世的早,又无姊妹兄弟,我长了今年十五岁,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。“黛玉率性直肠,足以打破多年隔阂,惺惺相惜。宝钗亦是感动,说道:“我在这一日,我就与你消遣一日。”应了黛玉之约,晚些再来。

只苦于天公不作美,负了二人的约定。夜雨昏昏,潇湘无力,黛玉情知宝钗不来,取了本秋怨之词,感其悲凉,故拟《春江花月夜》之格,作《秋窗风雨夕》,读之令人潸然泪下。不料宝钗又差人送黛玉些小东西补补身,黛玉又为极善感之人,心渐渐回暖,忙令丫鬟给蘅芜苑的婆子赏钱打酒。

可再暖的茶终会变凉,再深的情也随光阴失了味,这一切终是苦短的梦。人生无常,宝钗是第一个不辞而别的人。黛玉虽是明白人,知“无立足境,方是干净”,知一切如浮云过耳,可总难免悲切善感,不知所措。此一生便随贾府共浮沉,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罢!

黛玉不怨谁,她这一生爱恨分明,也不过烟雨迷蒙,梦醒,了无牵挂。

红楼梦读后感15

有人说:“读《红楼梦》,当你读了许多回时,你的体会是与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同的。”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,但以后,我便体会到了这种奇特之处。

在这些内容中,令我最难忘的,便是在第七回中描写的冷香丸了……

这段内容始于周瑞家的人来向王夫人禀报刘姥姥走了这个消息,恰好王夫人与薛姨妈在谈话,便也和薛宝钗聊起来。

刚开始她们只是聊聊家常,但不知怎么的就带出了冷香丸这个话题。

宝钗天生带有一股热毒,请了许多名医也治不好。宝钗家可是皇商,专为朝廷采办,财大势大,照理说碰到个疑难杂症也不难治愈,唯独宝钗的病无从下手,直到一个和尚给了一个秘方——冷香丸。

构成冷香丸的几味药十分奇特,并且配成的概率极小,这几味药是春天的白牡丹、夏天的白荷花、秋天的白芙蓉、冬天的白梅花的花蕊各十二两,在来年春分晒干、研好,再要雨水这日的雨、白露这日的露、霜降这日的霜、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,调匀、和着之前研的药,加些甜的,丸成龙眼大的丸子,发病时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服下。

在这初看时只觉得可笑而繁杂的方子里,其实有很深的内容。

先看那几种花,其中的共同点显著——都是白色的。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,白色的代表人物是林黛玉,她多愁善感,追求精神上的高度,而薛宝钗虽然进贾府的时间比林黛玉晚,却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惹人喜爱的,用白色来压那热情的红色,再合适不过了。后面的几种水也是如此,由于在中医中,水是寒性的,用“寒”也能压住“热”。

但为什么花蕊要在来年春分这日晒干呢?因为这时冬天刚过,天不是太冷也不太热,处于一种平衡状态。也的确,这味药是让人的身体保持平衡,不要过阴或过阳,作者曹雪芹一直信奉着这种中医的理念。

按照这个理念,为何又要用黄柏煎汤呢?黄柏是一种极苦之药,宝钗平日都十分快乐,为何用黄柏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。

在红楼梦中,像这样的字句还有很多,只有细心挖掘,从字里行间才能体味出作者写作的理念。

《红楼梦》这部千年难遇的奇书,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,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啊!

《红楼梦读后感(15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