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将要结束了,我们对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,立即行动起来写一篇日记吧。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日记4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寒假里妈妈带我去西湖玩了。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,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,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,也被誉为“人间天堂”。
我白天看到西湖的湖很大,那里风景优美,湖岸上有许多垂柳,湖面上有许多小船,我看到树上有放灯的鸟窝。我到雷峰塔一游,
雷峰塔是七层楼建成的,顶上是黄金铸成的。塔高大雄伟壮观。我走进里面一看,许多人来观看,里面介绍了雷峰塔的由来,雷峰又名西关砖塔。雷峰塔为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建。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,现已重建。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。我看到了雷峰塔倒塌的遗迹,现已保存起来了。
我马上爬上去观看,里面有许多大师傅是打发斯蒂芬,有介绍它原来是怎样建造的,还有神话故事白娘子传奇。我还在那里拍照留影。
晚上的夜景也很美,有音乐喷泉,那喷泉喷出好多样式,好象一个人在弹琴,还有是在跳舞,喷泉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演奏一首优美乐曲。真让人看了出神入化。
我赶紧拍了些照片留做纪念。由于时间关系,我要回家了,杭州西湖真美!我下次还要来。
今天,我和妈妈、阿姨、弟弟一起去上海,一路上妈妈说:“上海的夜景非常美,要不我们等天黑了,去东方明珠塔看上海的夜景。”我和弟弟点点头说:“好。”天渐渐暗了下来,我终于可以登上每天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东方明珠塔。我们坐车一路前行,明珠塔慢慢地出现在眼前。它是由上下三个球相连,塔高468米,我真不知道该用多长时间登上塔顶,看一看上海美丽的夜景。车停了,我们踏着明珠塔的台阶来到售票厅,买了票我和弟弟一蹦一跳地进了电梯。
在电梯里服务员阿姨说:“各位来宾你们好,欢迎您乘坐本次电梯。这辆电梯将在48秒后登上263米高的观光塔。”我心想48秒要登上263米高的塔该有多快呀,我还没想好,就觉得耳边嗡嗡响,只听电梯“叮”地一声停了下来。我们来到观光塔,低头俯视夜晚的街灯,有的一字排开,有的像一道彩虹,在夜空中闪烁,像无数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。一辆辆汽车就像天空中的流星,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线条。看看天空看看脚下,我真不知道我在哪里,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。时间过得飞快,本次旅游将结束了,我们下了电梯,来到纪念品馆,在无数纪念品中,我挑选了圆柱体会变色的明珠塔纪念品,就像上海的夜景一样五光十色。
小时候时常听大人们说起大禹治水的传说,尤其是那个娶涂山氏女娇为妻,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。因此对位于蚌埠市西几十公里的荆山与涂山早有心仪。
涂山位于古城怀远县城之南,滨临淮河,与北岸的荆山隔水相望,相传远古时代荆、涂二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,阻碍了淮河的水流,因此淮水泛滥成灾。后经过大禹的治理,用神斧将两山从中劈开,打通了淮河向东的渠道。淮河从两峰之间奔流向东,两岸青山葱葱、殿宇隐隐,淮河碧水泱泱,征帆片片,景色秀丽多娇。癸卯年清明携同窗到此一游,足慰平生之夙愿。
涂山,当地人称为东山,为古涂山国所在地,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会诸侯的地方。《左传?哀公七年》:"禹会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"《方舆胜览》云:“涂禹娶涂山氏之女。后代因其功而立庙焉。本朝命有司以岁六月六日祭”。除此之外《左传》中有"穆有涂山之会"的纪录,纪录了西周周穆王所召集过的另一次涂山之会。在对《史记?楚世家》的注释中也有提到"穆王有涂山之会"。可见涂山是很有一些名气的。
从涂山北麓登山,展眼尽望,遍山拥绿迭翠,山坡上榴丛成林。向东远眺,沿淮水南岸群峰连绵起伏,一脉相承;向西望去,淮河、涡河、天河、芡河在此交汇。此时天气晴丽,风和日暖,纵目四顾,峰峦叠翠,尽收眼底。只见淮河对岸荆山楚楚,谷岚渺渺,淮水在山脚下由南向北而来,至两山之间,拐了一个90度的大弯,然后转向东去。遥望古城怀远县城的'幢幢楼厦在丛丛榴林之中若隐若现,荆山南坡上的乳泉公园隐隐约约、依稀可辨。顺风时甚至可以听到时断时续的鼓乐之声.真可谓群山脉脉,如笋似簪,矫艳生姿,媚态横溢。不由得令人想起古人的名句:“山得水而明,水得山而媚”,“水如青罗带,山似碧玉簪”。身处此高峰之上,一览众山小,确实有一种出尘超世的感觉。
我们沿着蜿蜒于山腰上的羊肠小道曲折前行,登上一个个起伏如涛的山峦,渐渐接近主峰时,陡然一座天然屏障耸立在眼前,巨大的石壁上镌刻着三个如斗大的墨字“定国石”。视其字迹苍劲有力,如兔起鹘落。石壁上一层青苔覆盖,呈青黑色。石壁下临一潭清泉,色白如乳似玉,故名日“玉液泉”。此乃涂山三大名泉之一。大家喜不自禁,争相汲饮。
绕过石壁继续前行,渐渐登临主峰之颠,沿着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山路,我们来到位于主峰极处的一座古朴的道观前面.只见门楣高耸,山门森严、峻拔,黑漆大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巨幅匾额,上书“禹王宫” 三个金色大字。 大门东西两侧的粉白墙壁之上分别书写着:“空山垂四壁,古庙独千秋” 十个刚劲古朴的大字;高大的门庭有楹联曰:“万国会冠裳,仰拜赓歌,协帝勋华承尧舜;千秋谙俎豆,报功崇德,兴王景运启商周。”
禹王宫俗称禹庙,或题为"有夏皇祖之庙"。它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(公元前195年),历经20xx多年的风雨沧桑,几废几兴,今天依然是人们来来往往的朝拜之地。据《名胜录》唐袁思邈记载:“汉高祖过涂山,命立启王庙,以镇荆山。立禹王庙,以镇涂山。”由此推测,禹王宫的创建年代,已经相当久远。民间又传汉高祖刘邦统军镇压英布,路经涂山,游览了大禹遗迹,为使后人永远怀念大禹治水之功,于是下令在涂山之巅建造禹庙。唐代时,禹王宫就已有道士居住。据文献记载 ,武则天天授三年(公元692年),有一位李慎羽道长,从长安引进石榴种植于当地。汉武帝刘彻也到过涂山。三国曹操父子由淮南古寿春到亳州,都路经此山,并留有遗迹。唐朝有柳宗元作《涂山铭》传世。又看到碑记所载:唐朝大臣狄梁公(仁杰),天下正人也,当时毁全国各地淫祀两千七百余所,惟有禹王宫巍然独存。宋朝除重修碑刻以外,又有黄庭坚、苏轼父子等题诗.
明朝武宗正德九年(1514)曾进行过一次翻修,怀远县官高永年监修,并且扩大了建筑规模,增添钟、鼓两亭。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(公元1596)又一次维修,增加了香亭,虽然这次维修工程不大,可是庙外石壁上石刻较多,木刻、墨迹更多,因长期保护不善,除石刻尚有残迹外,其他皆荡然无存。我们看到的有清朝末年的不少石刻、木刻和墨迹。如近代的康有为、章太炎、邓石如、柏文蔚、张树侯、高慰农等人的书画墨迹。石刻,除乾隆二十九年(公元1764年)重修碑外,还有怀远县官周成章监修碑;木刻联对有二十余付,大都是悬挂在禹宫中厅和吕祖殿内的墙壁上;另外还有木刻大匾八块,都是近代书法名家所撰书。
禹王宫鼎盛时期按照皇家建筑规格,分为东、西、中三条轴线,有五进、十殿、十院,坐北朝南,建筑按八卦方位排列,被誉为“皖北第一道观”。明代虽然对禹王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,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维修,但后来都因历史沧桑,殿宇大都已经倾圮。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当地政府出资拨款对禹王宫进行维修,先后修复了部分屋舍和围墙 ,恢复了部分匾联,诗刻,绘画,并将其列入安徽省重点宫观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第一进九间房屋,中五间等高,覆以黄色琉璃瓦屋面;山门为三间,两边有客房。第二进为崇德院,有拜厅三间,旧时为官吏朝觐禹王,置祭祀物品及休息的地方。厅内挂有苏辙 、岳飞、黄庭坚等人的诗画,东西墙壁嵌有数通碑记。东侧清静道院内有三官殿一座。殿前原有钟鼓楼各一幢,已毁。西侧纯阳道院内有吕祖殿一座,殿内原有明代木雕吕洞宾像,殿北东壁间嵌有苏轼书《涂山诗》石刻。
第三进是禹王殿,屋面原为绿色琉璃瓦,今覆以青瓦。禹王殿前排是一幢穿堂客厅,两面道院中建有左右耳房,庭院中竹木溢翠,绿荫婆娑,环境清幽,谧静典雅。
殿前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( 公元1596年)所建香亭一座,西侧有清乾隆二十九年(公元1764年)重修庙碑一座。大殿东侧有慈航殿,西侧为长春道院,建有邱祖殿。院西侧有苍龙阁 ,为两层木架结构,上层为藏经楼和历代禹王宫住持居室,下层为历代文人墨客下榻之处。阁前现有一株垂乳银杏,雌雄同株,生机盎然,结果无核,堪称一绝。
第四进为启母殿,奉祀禹之妻启之母━━涂山氏女,已毁于清末。第五进为上下两层的殿堂,上层为玉皇殿,下层为玄武殿。殿西侧原有碧霞元君殿,已毁于地震,今残垣断壁尚存。
禹王宫院内有千年银杏一株,大可数围,拔地而起。留下了“先有树,后有山,大禹问树几千年” 的传说。数百年前,另有一株古树被雷火所焚,如今不仅根部仍然存活着,而且枯朽的树干中,又长出了丈余高的楮桃树,形态奇特,其枝丫盘蜒如龙,俗称树中树,有两句古诗描述这一奇观曰:“山外有山都如画,树中生树不知年。”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赞为"老树参天欲化龙"。
从树荫中穿过,跨过几级石阶来到禹王殿内,但见殿内栋梁宽大,盆兰倒悬,禹王殿的正面是大禹王的座像端然面南而立,身着黄服,头戴冕旒。造型神态端庄、气势庄严、肃穆、威风凛凛,望之令人肃然起敬。清怀远名人林之望书一联悬于左右曰:“二仪清浊还高下;万国衣冠拜冕旒。”皋陶、伯益配祀左右。殿内四壁粉墙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颂赞大禹王治水功绩的字画,还悬有木刻诗画数轴及楹联多幅,目不胜收,应顾无暇。
在宫内稍事休息,住持道人呈上杯盏,细品山泉榆叶之茗,众人啧啧称赞,虽无云岭龙井、黄山毛峰之味,然其独特的山野溪谷之风沁入肺腑,似有飘忽迷离之感,一路上的署气跋涉之劳辛,顿觉被扫荡一空。
自禹王宫出山门,春风扑面,云淡天高,心胸顿觉开阔,大家不由得蹦跳起来,振臂高呼,大声吟唱,忘乎所以。纵目南天上浮云若带,就象在我们头顶上飘流着一样,似乎伸手可摘。真想马上变化成一只雄鹰,奋力展开双翅,向山下猛窜下去,好好凌空翱翔一番。
忽然有人指着山坡上一块巨大石象惊呼起来,“快来看呀,这就是启母石。”大家蜂拥而上,果然看到一位很象人形的巨石高高耸立在眼前.传说她就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"女娇"的化身。大禹因为治水而得以与女娇相识,又因为两人志同道合而结为夫妻。但他们婚后第三天,大禹便离家为天下人根治水患,历尽艰辛,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。其妻每日怀抱婴儿登高远望,思念远方未归的亲人,多少个春去秋来,望穿双眼,最终坚化成石,世人为这一美丽的传说深受感动,代代相传,并称其为“望夫石”而家喻户晓。
望着眼前这一尊令人崇敬的石象,我仿佛再一次重温了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走过的艰难历程。多少感天动地、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,激发着我们的豪情,催我们拼搏奋进。如今,大禹们的后人正在步先辈的后尘,创造着一项又一项让世人瞩目、顶天立地的丰功伟绩。
由西坡寻道下山,曲径小路,穿插在巨石与树丛之中,忽闻琴声叮咚,如远似近。顺声前觅,发现一潭清泉汩汩涌入眼帘。水清见底,晶莹剔透,十分可爱。旁有一条小溪,蜿蜒流入山涧石缝之中。泉边立有一块石壁,上书“圣泉”,字迹虽有些模糊,但依稀可辨,其字体气势磅礴,如巨蟒摇尾,似墨凤翱翔,相传出自宋儒苏轼之手。此为涂山三大名泉之一,之所以名为“圣泉”,传说为大禹治水在此会诸侯时汲水造饭而开掘。由圣泉前行百余步,就是三大名泉的“灵泉”了。
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返.”身心沉浸在这山水美景之中,不觉暮色已至,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禹,告别了涂山。尽兴而归,船至蚌,早已是万家灯火了。
今天,又是个阴雨天气,蒙蒙细雨滋润(使不干燥)着大地。树叶被雨水打过,叶子上的露珠像一串串珍珠挂在树梢。虽然是雨天,但看着窗外鲜亮的美景,反而更增添了我去碗窑游玩的兴致。由于刚好是清明节,车站里人声鼎沸,我差一点坐不到车。后来,好不容易挤上车子,但是已座无隙地,妈妈一路上站在那里,我是坐在一个姐姐膝盖上。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飞快地奔跑着。雨继续下着,风儿扫过,马路上腾起一片片水雾。透过车窗,我看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像一座座绿色的城堡,从我眼前一闪而过。路边树木被雨水冲得青翠水绿,晶莹剔透,空气也变得清新湿润(使不干燥),让人好舒爽。转眼间,我们就到了目的地——碗窑。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境内,玉龙湖河谷中上游。依山傍水,是个非常僻静的小村庄。只住着十几户人家,家家户户的庭院里,开满了桃花,真像世外桃园;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山泉绕过,那里泉水清澈见底,走过小路,还能听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。山间石阶,光滑得很,刚下过雨,就显得更滑,走在上面,稍有不慎,就会摔倒;那里古建筑虽然略显陈旧,但排列整齐,各式各样。
其中有排楼叫吊脚楼,顺着山坡拾级而建,极具特色。还有古戏台,八角楼,整个就像一座活生生的“历史博物馆”,一到旅游季节,吸引着不少的游客驻足观赏。在碗窑村周边,有个气势磅礴的三折瀑布,非常壮观。湍急的水流飞快地从山顶上倾泻下来,浪花像一条条巨龙从天而降,水流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,好像正在奏响着乐曲,让人陶醉不已!后来,我们又参观了制碗工场,那里已经很少有人会做这样的陶艺了。听人介绍,只有村庄北边住着的一户人家的一个老人,还保持着这种手艺。他现场为我们展示了做碗手艺,那技术真称得上一绝。我当然不会错过好机会,也亲身体验了一回。但这哪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?虽然做不出美丽的碗,但我为观赏了古代陶瓷业的精华而开心。一天的碗窑之行很快就结束了,在绵绵细雨中,我禁不住心想:雨中碗窑,诗情画意,古朴村寨,流连忘返。碗窑,等到阳光明媚的一天,我会再来看你另一番的美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