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过得太快,让人猝不及防,转眼一周又过去了,一周的时间,想必你学习了很多新技巧,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写一篇周记了。我们该怎么写周记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周记7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昨天晚上,身体很疲惫,6点刚到就去睡觉了,做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梦。
不是说,“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”吗?可是为什么我明明没有想到的人,竟然会这样在梦中出现?
有人说,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那我岂不是一个残忍的人?竟然可以无视那种无助的眼光。我知道做人有时候是得狠心,不能犹豫,可是这样做,竟然连自己也会迷失——忘记了自己本来是个怎样的人。以前朋友笑我太心软,现在朋友怕我心太狠。那个人在梦中出现,该是来让我清醒的吧。
梦中的记忆已经上去了大半,只依稀记得有些漫长。似乎一直在游荡,踩过那雨后带着露珠的小草,背后那蓝色的天空上印着七色的彩虹,鸟儿突然自由地叫了起来,两两成双飞过我身边,一片掉落的枫叶停在我的肩膀,静静地让风把思念吹得好远好远。发现故事的开始不是现在,我只在某个标点上徘徊。
醒来之后,觉得灰色的天有些冷,左手那熟悉的感觉又开始了。紫色的幻觉燃烧着,我数着梦中出现过的点滴。发现不知道是哪里犹豫了,竟然让温暖从自己手中溜走。虽然很久以前就明白,犹豫的下场只有失去,可是梦中出现过自己的选择却又让人进退两难了。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的声音悄然流过耳际,难道相信就是错了吗?惟独信仰还像以往一样坚定,可是信念却又在朋友的离开后动摇。对视许久的彼此,终究还在沉默,最后头也不回地走了,难道距离与时间真的抹杀掉永远?都是命运早成这一切的,本来天气和心情都只有一种,就是晴朗;本来颜色和回忆都只有一种,就是灿烂;本来感觉和信念都只有一种,就是温暖。
梦里的自己,还是我吗?再说一声对不起,其实我没错。
枕头上有没有留下梦的痕迹?我的心是否也因梦而清醒?我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叹气了,不想再难过和悲伤,我只想多些呼吸,即使是在被困的情况下,我也要保持微笑。我会记得,梦中人曾给我的勇敢。
在我的脑海中有许许多多的星期天,它们像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完,其中有一件事使我久久不能忘却,一想起这件事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。
我家有三口人,有帅气的老爸、有漂亮的妈妈、还有调皮的我。星期天不用读书,呆在家里没事做就到处看看,我看见又脏又臭的衣服堆成了小山、黑黑的地板、满是灰尘的桌子。我感觉自己像住进了垃圾场,于是我自告奋勇地对爸爸妈妈说:“今天我们来一次大扫除。”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:“好!”只见爸爸卷起了长袖,拿来了拖把,用力地在黑黑的地板上一前一后地拖了起来。爸爸累得满头大汗,但最后黑黑的地板上一尘不染。
妈妈把又脏又臭的衣服放进了洗衣机,然后放了许多的洗衣液,妈妈开启了洗衣机。只见衣服在水里不停的翻滚,洗衣液立马变成了一堆大大小小的泡泡,泡泡受到了阳光的照射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芒,美丽极了。
我拿来了抹布用力的抹了抹桌子,洁白的抹布立马穿上了黑“衣服”,我用清凉的水把抹布洗干净,然后又抹……就这样大扫除结束了。我们望着干净的家,一家人高兴极了。
这就是我家的'星期天。
南方的冬天,没有风,也不冷。但对于一个受惯了阳光温暖娇宠的南方人来说,这也够受的了。南方的冬天,没有破晓的雄鸡,也少了勤妇的炊烟。有的只是门前低声的犬吠和萦萦俳徊的雾气。我并不知道冬天会给我带来什么,但它先给我带来了凭添悉思的寂静。
我天生怕冷,所以冬天的时后会很懒。每个冬天的早晨,我都会蜷缩在被子里,想许多的事情,慢慢的,这些事情都成了愁思。或冼这就是冬天吧!一阵冷风从窗外吹了进来(我没有关窗的习惯),我更冷了,于是更加紧的蜷缩在被子里,有时头都不露。其实我不知道这种冷和世俗的冷有什么差别,我经常受着除生理以外的冷。渐渐的,我便觉得自己很没有出息。读书时,经常听老师说什么高考什么大学,但我却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,虽然我没有经历过。但我知道,我天生大概就与读书无缘,因为我成绩差,所以在学校老师都是冷眼相看,我便觉得自己更没出息。对于读书的乐趣,大约只在文学中能找到些吧。
父亲曾经问过我读书后有什么打算,当时,我惊愕了。我在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,或许少了一些经历吧。但现在想起这个问题,它不失为一个难题,我打算做什么?读书吧,可惜成绩太差;外出打工吧,这虽然是一条道,但毕竟不长久;我想我热爱文学,那就出书吧,可那年写的十万字的小说,到现在还压在箱子脚底……等到这些事都想完了,我又一次惊愕了,别人说七十二行,行行出状元,但我却是行行都不行,那我这个状元又从何而出呢?现在还好,等到以后又是老婆又是孩子,到那时……我真的不愿再想下去。突然间,又一阵冷风吹了进来,我感觉更冷了,那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冷,我不犹的将整个身体都蜷进被子里,头也不露……
被子里的空间很黑,透过那黑暗,我仿佛看见了那年冬天,我得了重病,还住了院。出院时,父亲骑着车来接我,走在路上,我看见许多小鸟踏着田间的薄冰,正在寻找什么。我问父亲,燕子都飞走了,为什么这些鸟儿还不走呢?父亲说,它们不会走,因为这儿是它们一个人的冬天……
军训后淋完了小雨走进教室,拿起作文本准备写随笔,偶然发现本中夹着一个小纸条,也许是谁看了我的随笔,说让我就自己随笔中的“指问飞逝的流年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伤,而我们永远不会止步在经”再写一点感想,我微微一笑。
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写的,这句话是从一个*的QQ签名上抄来的,当时这个*正值恋爱时期,总写些莫名其妙的话:“指间飞逝的流年,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伤,是否有一天,我们也会止步在曾经。”每个恋爱中的人,都充满了诗意,可作为高中生,具有这种诗意是不太妥帖的。所以,我把它稍稍改动,就变成自己的人生格言了。
爱看夕阳,爱深秋独立,因为这时总能给人一种时间流逝之感,一点萧瑟,几分凄凉,当你真正捕捉到这种感觉时,才真正觉得自己很深沉。也许夕阳西下秋风萧瑟,这就是流年吧。不住旋转的时间之轮,我们在上面匆匆摆动,而或曙光乍现,春和景明,这就是流年,永远消逝的时间。
也许流年真的飞逝于指间,因为手指从未将流年抓住,指间确乎小的缝隙,却让时间流走。蓦然回首背后只是繁华的街市,我们的光阴隐匿于喧嚣。捧捧细沙,放开手,沙子从指间滑过,原来这就是流逝再看双手,只是多了几条时间的痕迹,多了几丝苍老罢了。
喜欢细雨纷飞,喜欢喝茶,因为这时人是最淡泊的,所有过去的伤,都被茶香冲淡,那些在心中深深烙印的,都变得轻描淡写,因为我们永远回不到过去,所谓深刻,甚至轻描淡写,都只是过去罢了,都随着流年淡化。既然过去不能止步,我们又何必止步于过去。流年匆匆,我们就随着它一起匆匆吧。那些过去了的,就让它成为指间的痕迹吧,因为,时间,人生,我们不逗留。
轻描淡写的过去,指间飞逝的流年,只是随着命运转盘转动,而我们也永远不要在人生之路逗留。
习惯熬夜,习惯性的失眠,习惯了所有的所有!
学校里的高三党走了,诺大的校园,空出来太多的楼层,那些空出来的楼层,也的的确确让我觉得心空!我这样的人,或许不太适合价格。
教学楼下的孔子相前,还有他们留下的痕迹,操场的每一个角落里,都还有她们的身影,好多记忆都在,可那些高三党却不在了。就正如,我们的青春,还来不及缅怀,它却早已成为了过去。我们不在年少,太多岁月终究是要留给成长了。
现如今的我,是个看客,我看着每一个高三学子的喜怒,看着他们的青春,像个观众,去欣赏他们的一切。一年之后,谁又会像个看客一样的去了解我的故事?而谁,又会真正明白我的悲喜。这样的人,或许有,或许没有!
锁了空间,清除了那些游戏软件,我想让一切尘埃落定,也想要一切安静闲适。现在闲下来的时候,会问我自己,到底是想要怎样的生活。我想变成梦想里的自己,却觉得那条路或者我会走不完。时刻矛盾着,我想让岁月慢一点,想让一切都还来得及!
放下一切,希望一切来得及!
读书需要一种心境。安详的心绪以及静谧的氛围,都可以将我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。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,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,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间熨过,熨平心上的每一条褶皱。
心境摇曳不可读书,功利浮躁不可读书,灵魂纷乱不可读书。读书需要静下心来,心无旁骛,仿佛人于树下禅定,风声雨声车声马声,无一入其耳;酒色财气,无一动其心。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:“北海西山都可恋,我来只为读奇书。”
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,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,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,常激赏赞叹,这种大境界,非常人所能修得。看来,片刻宁静,一室温馨,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。求生存的匆促步履,打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。爱于时光的余白处,慵读几页书,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,可是家务劳动、友人来访、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聒噪,使你无处躲藏。日常的喧嚣里,早已找不到须臾的宁静。
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。这时,人已去,茶已凉,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阒寂。家人睡熟,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。月华似水,佳期如梦,拧亮床头一盏青灯,取一个舒适的姿势,或躺或坐,罗衾掩住半个身子就可以了。
书是选好的,就放在枕下,不必从书架上查取。用不着书签指路,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,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,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。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,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,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;若是散文,品上几篇也就够了,不必太多。像少年时读书那样,不眨眼看到天明,是不可能的,因为明天一早,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。学生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。不再去想那些,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,已经令我感到自豪,哪怕只读三五页,也已满足,关键是活出一分安然的心境,心甘情愿地做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。
想起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《校长》一书中回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·格雷夫人的情景。那天天气很好,格雷夫人的父母正在远处的花园里游猎,笑闹之声由窗子潜入寂静的室内,而格雷夫人却独自静坐在窗子旁,阅读柏拉图的《苏格拉底之死》的精彩篇章。作家十分好奇,格雷夫人回答作家说:“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,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。”“索物于夜室者,莫良于火;索道于当世者,莫良于典。”这是汉代学人王符在《潜夫论》中所说,信然。
我常常被书感动着,被友情感动着,被鼓励感动着,被忠诚感动着,被美好感动着,被优秀人物感动着,被思想家感动着,被科学家感动着,被文学家感动着。书于我就像是流水于干裂土地,书于我就想天空于小鸟......
窗外夜色渐深,疲倦渐浓。合上书本,塞于枕下,坦然入眠。三更有梦书当枕,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,在梦乡里,仍会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无忧的微笑。
炎热的夏季被萧瑟的秋风吹跑了,家乡也由翠绿变得枯黄,由喧闹变得冷清。
躲开嘈杂的人群,漫步村南的小山,灌木的叶子已经枯黄。一阵飒飒的秋风吹来,黄叶翻转了两下,便恋恋不舍地脱离了枝头,犹如断线的风筝一般,随风飘起,而后,悠悠地向地面扑来,在地上形成薄薄的一层。松柏越发显得清瘦,迎着风颤抖地摇着头,从喉咙里发出无奈何的叹息。树叶哗啦啦地唱起挽歌,和着松涛,引起山谷的共鸣。正是“碧云天,黄叶地,秋雁南飞,晚来已染霜林醉”的时节。
选一块视野开阔、背风向阳的山石坐下,眼望秋天的家乡:山脚下那条灰黑色的公路,越发显得阴暗、开阔,犹如灰黑大蟒匍匐在山沟里,蜿蜒前行,伸向远方;来往穿梭的车辆失去往日的活力,斯文地慢腾腾地一路行去;行人也失去往日的潇洒,瑟缩地等着寒冬的降临。前边是一片玉米地,棒子早已收回去了,剩下一棵棵枯萎的玉米秧,兀立在空旷的原野上,就像一个个垂头丧气怕俘虏,没有精神,没有活力。玉米的叶子满地都是,风一吹满天飞,半空枯叶,一空秋意;坐落在地中央的是一片沉寂的房屋,看不见烟火,听不见鸡鸣、狗吠,有些萧瑟,有些寂寞。
秋水绕村行,亘古到如今,河涨河又落,人杰地不灵。这里的河就是村后那条河,但这时却不是“天净水明霞”,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浑浊,冲不尽这里的风风雨雨、曲曲折折。
那河边是荒山了,山岩突兀,起伏平缓。山势的起伏已被茅草掩盖了许多,整个山坡放眼望去,毛茸茸的,风吹过来,整坡枯草随风摆动,发出鸣鸣的哨声,像呼唤万马千军要与秋风抗衡。
当年这里是赫赫有名的窦敦城,三面环水,一面是山。一夫当关,万户莫开,占尽地利之便,造就一代绿林英雄,遥祭窦敦城独秀成林,安下三十六寨,建立边环套,铁马金戈,驰骋于群山之中,何等威风,何等豪情,而后呢,不也是被清兵踏破山城金镖夺命吗?英雄往昔,不堪回首,徒增伤感。
一阵凉风吹来,收回飘忽的思绪,无论如何,我还是要回去的。
适逢中秋之夜,我仰望天空,望见一轮圆月,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,天空中有层层清云,如烟似雾,弥蒙在月光下。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,牵于二者之间,淡淡的点上一圈,既不喧宾夺主,又有万般娇态。
有人说,新月似芽,半月如瓢,圆月如西子之明眸。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,实为不妥,谚语有“八月十五云遮月”之说。云生月隐,神秘、迷离。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,却独具情调。
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,听她讲古老的传说;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。不过,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。这才是真实的接触,是老朋友的祝福。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,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,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,感受“月中清露点朝夜”。